来源:互联网新闻 时间:2019-04-20 18:21
腊月廿六,立春。当天上午,台州医院急诊科送走了一位老人。在医院,这种事每天都有,但老人离世时,所有医护人员围在他遗体边,深深地鞠了一躬。
老人叫冯贤棣,杭州人,这次来临海探亲,却突发脑溢血,再也没法回杭州。依照老人的遗愿,经过老人家属同意后,其眼角膜和遗体皆捐献给社会,帮别人重见光明,也帮医科学生在学术研究上走得更远。
昨日,记者联系了老人的大女儿冯红勤,试图还原这位高风亮节的冯老先生。
口述 冯红勤(冯贤棣大女儿)
勤恳一辈子
对子女也严格要求
父亲生在1936年,长在杭州,毕业于杭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系,在旁人眼里是位严肃的老学者。工作后,父亲先在省委党校任教,后来又去了杭钢集团公司工作,在老干部处任书记,一直干到退休。
作为一个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,父亲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,同时对子女也要求很高,认真严谨,甘于奉献。我们家四个姐妹,受父亲的影响都非常大。父亲给我们四姐妹取名,特地用了勤、俭等字,名字里就有他对我们的要求。
退休后的父亲,不抽烟不喝酒,闲暇时翻翻报纸,偶尔同老友摆几局象棋,也不像别的老人喜欢打牌。
做通子女思想工作
决定捐献遗体
奉献了一辈子,退休后,父亲觉得这个社会还有用得上他的地方。
2012年,父亲和浙江大学(紫金港校区)医学部人体解剖实验室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,表示自己离世后,遗体将捐给学校,供医学生们解剖研究。
当时,我母亲已经离世了,他和我们姐妹商量这事时,其实已经做好了决定。说是商量,其实只是做我们的思想工作。
开始,我们当然反对。母亲去世后,葬在老家临海,我们也希望父母百年后也能厮守在一起。父亲对我们说,这个社会有人收获,那么肯定要有人付出。如果所有人都指望索取,那就没人给予了。大家都怀着老思想,遗体入土为安,也就没人捐献遗体,给那些学医的孩子怎么作研究呢?
同年3月份,他立下一份遗嘱,并进行了公证。在遗嘱里,父亲写了这么几句:我生在旧社会,长在红旗下,是党组织长期教育把我培养成有5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。离开人世后,把遗体捐赠给医大教学科研之用,也是尽最后一份力。
父亲有这样的思想和追求,我们做子女的,也都慢慢变了观念。
在临海探亲突然辞世
按遗嘱捐赠遗体
活到80岁,父亲一直没病没灾,医院都没去过几次,这次突然就走了,我们谁也想不到。
母亲走后,住在临海大田街道的舅舅,成了我们家至亲,父亲和舅舅,胜似亲兄弟。1月12日,舅舅家办喜事,我们一家人来临海喝喜酒,父亲还打算在临海留到清明,等拜祭完母亲再回杭州。
27日傍晚,一点征兆都没有,快吃晚饭的时候,父亲突然就昏了过去,送到台州医院抢救,医生诊断是突发脑出血,小脑出血,脑疝形成,出血量大,且无法手术治疗。尽管在这8天时间里,大家都尽力了,但爸爸还是没有挺过来。
4日早上9时55分,父亲和我们永远告别。按照他的遗愿,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取走了他的眼角膜,父亲的遗体也将被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实验室,让他发挥最后的余热。